小宥開始上台灣學校以後,我們有機會認識了美東地區的不同年代的台灣人。

 

台灣基本上是一個台語、華語、小提琴、芭蕾舞、太極拳、瑜珈、有氧舞蹈、二胡...通通都教的學校,與其說是學校,不如說是這裡簡直就像一個台灣人的社群中心,提供從一歲半到八十歲的台灣人一個交誼的空間和時間,一家三四代人可以同時在這裡消磨一整個下午,甚至還有訂便當的服務,上完課還可以聊天交誼。

 

美東地區的台灣人跟美西的台灣人在成分上是不太一樣的,美東地區多半是來美國讀書以後留下來的,且由於華盛頓地區的特色,許多人都在政府機構就職,尤其是國家衛生研究院(NIH),所以有時候王先生會被問這樣一句沒頭沒腦的話:「你也在NIH上班啊?」台灣學校上課的地方也是大華盛頓地區地價最高昂的地段,可見這一區台灣家庭的實力。

 

不過我們最喜歡這間學校的,是那種親切輕鬆的味道,儘管這裡有許多相當出色的人物(好吧我承認我們其實有偷偷查),但是大家整天都是嘻嘻哈哈的,就連新年晚會的大型表演,也是這樣,雖說我們這種在國高中做過行政的多少會覺得有點不習慣,但另外一方面也覺得這樣真的比較快樂。當然這跟學校的本質也是有點關係,因為學台語不需要為了什麼競爭力或國際化,所以孩子們彼此也沒有什麼競爭可言,台語演講比賽小朋友們談的都是家庭趣事,穿插一些詼諧的台語俚語,獎項很多大部分孩子都會得獎。有時候想想這個團體高度篩檢的其實不只是經濟環境和教育背景,還有對小孩的教育態度,畢竟華府地區也有其他很嚴格的華語學校,會挑選那樣學校的家長可能就是真的對於華語語言成就比較在意,而會跟我們一樣挑選這間學校的家長,一方面當然比較認同台語的重要性,一方面可能對於所謂的競爭力也比較無所謂,不然大可以送孩子去更專業的音樂、舞蹈或者科學課程,而不是以家庭聯誼或者遊戲學習為挑選重點。

 

以下兩段影片,第一段是新年晚會第一個表演,可以看到媽媽帶她出來繞場,心臟強一點的再往下看可以看到爸爸出來在那個節目裡演新郎。第二段是新年晚會上第二個表演,可以看到小宥跟爸爸的親子帶動唱。有人稱讚王先生說他是唯一帶孩子出來帶動唱的爸爸,其實平常上課很多爸爸都會來帶的,只是兩個節目太接近,爸爸們都在第一場「內山姑娘要出嫁」就出來表演了,所以才會變成親子帶動唱都是媽媽(還有阿媽)出來。原先小宥也是媽媽要帶出場的,但是因為媽媽在彩排時就累掛了,所以爸爸一下台新郎服一換就上去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